2022年12月23日
第06版:06

阳光钻进 衣裳里

韩 雪

跟刘子江大伯采访完毕,一起走出他的“祥和居”大门,一眼瞧见县教育局驻村振兴工作队员肖老师正在那里。已经是老朋友了,便聊了起来。这是个初冬的半上午,有丝丝的微风,却吹面不寒。人和镇的房屋,依大运河而建,正房往往面临东方,此刻,半空的太阳暖暖地照着,门边的晒衣架上,挂着足有十多件衣裳,有上衣、有裤子,有单的、有棉的,似乎还冒着袅袅热气。

说着话,我见肖老师从一件衣服上,轻轻拿下一条窄窄的布条,还不经意地说了句:这个东西真好,写上字,怎么也洗不掉。我问:这是干什么用的?他捋了捋那布条,内行地说:洗衣服时,写好了名字,订上,再洗,装袋,不容易弄混。

我接过来一看,上面果真写着名字:刘子江。

刘子江大伯赞许道,这是她们刚送回来的,老七这个活儿办得忒地道了!

蓦地,我想起来了,连忙问:那个孝老洗衣房办起来啦?

肖老师微笑着,早就运行着呢!

三年前,还是在采访红白事理事会时,就感到胡宗权、也就是村民们口中的“老七”,是个谋事干事的兵支书。他借乡村振兴的契机,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行白事简办,深得乡亲们认可,不光真正坚持下来,还围绕白事简办、志愿清洁街道等,承继历史上闻名八方的和睦传统,形成了一个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新村风。

就在去年一天的午饭时分,有心的胡宗权,通过蛛丝马迹,“侦查”到了留守老人们饥一顿饱一顿吃饭的窘况,便萌生了一个天才而大胆的设想。

没过几天,人和镇的第一个孝老食堂办起来了。饭厅明厨亮灶,配套齐全,饭菜荤素搭配,软嫩可口。这一下,把子女和老人中间的“一碗热汤的距离”也省了,直接把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老人们的嘴头上。每天聚餐的时候,成了老人们最幸福的时刻!

如此善举德政,让学习取经的人们纷至沓来,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很快都做了报道,让这个小小的运河人家——人和镇一下子誉满全国!

不久,在一次采访中,胡宗权像是若有所思,又像是自言自语:老人们饭是吃好了,可那衣裳谁来洗呢?

就在2022年6月,人和镇在全县,不,全市,抑或许是全省农村第一家孝老洗衣房又开张了。

当时我以为,也就那么一说,哪知道,他说开就开起来了!

我好奇而兴奋地说:走,我跟你们看看去!

原来的红白理事会办公点,已经化身为孝老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紫外线消毒机,并排在一起,正赶上是村支委、会计、也是志愿者的王英值班。身边还有几位中年妇女,跟她一起忙碌着,还说说笑笑的,旁边的衣物堆成个小山。

肖老师熟稔地说:咱们这个洗衣房,主要是服务孤寡老人、贫困户,除了满足本村的,还辐射到周边的12个村庄。一周一次,多时两次,有需要也可随来随洗。

王英擦了把细密的汗珠,说:这不,我们姐儿几个刚刚从村里转回来,把全村的留守老人需要洗的衣裳、被罩、床单都敛到这儿啦。

在场几个姐妹,都是村里的铁杆志愿者。从红白理事会到美丽庭院建设、街道清洁、孝老食堂,到现在的孝老洗衣房,一样儿没丢下。韩秀凤在给衣物分类,把上衣、裤子,深色的、浅色的,各自归堆;张金玉用记号笔写名字,然后再用订书器钉在衣服上;孙德云熟练地打开洗衣机,倒入适量洗衣液,放进待洗的衣物,摁下开关;王英把洗涤过的衣物,接过来,塞进了烘干机。

王英边干边说,一拨可洗35公斤衣物,连同烘干,一次需要40多分钟。之后,就是紫外线杀毒,再叠放,装袋,还回。有时一忙起来,就是一整天。

正说着,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骑着三轮车来了。车厢里,装满了各色的衣物。一问,是流河镇中街的。再问,在这里洗衣物怎么样?老人本来豁着牙的嘴,更拢不上了,只一个劲地说:忒好啦,忒好啦!

一旁的刘子江大伯乐呵呵的。放以前,要替换的衣服,就因年老力衰,子女不在家,洗不动,拧不动,只好多日不洗,就那样穿着。直到自己都觉着有味了,才胡乱“攥”一把,要不就等着子女回家。你看咱洗衣房洗的衣物,干干净净,还散着香气,你瞧瞧,这衣裳,喧腾的,香喷的,就像阳光钻进衣裳里。

胡宗权还是那样微笑着,没有说话,也许,他又想到什么了。

2022-12-23 韩 雪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270.html 1 阳光钻进 衣裳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