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5日
第07版:07

田宝春:

半步人生半步书

本报记者 寇洪莹

他笃信谁读书谁快乐、越读书越快乐。如今六十有三,仍如是。

他视“读书为天下一等要紧事”,一天不读书,会整天不自在。他自诩是“快乐读书队里人”,读书已深深植入他的筋骨血脉魂灵之中。在采访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读书,快乐了我”。他是田宝春,泊头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泊头众多读书群里平凡但不普通的一位读书人。性喜安静,爱好广泛,但快乐读书始终被他摆在日常生活的第一位。

四岁背诵《为人民服务》

与书香门第无缘的田宝春,读书却不算很晚。儿时的书最初都是听来的,来自长辈的眉飞色舞、戏班子的抑扬顿挫,抑或黑白银幕上的枪炮齐鸣。再大一些虽不识字,却也津津有味——脏兮兮卷边儿豁牙的小人书们,自然是放不下、够得着的最爱。

因开智较早,还出过一回彩儿。才4岁,田宝春在老家献县,跟着大娘过生活,当时正值全民皆诵“老三篇”热。一个懵懵懂懂的黄口小儿,竟凭着小纸喇叭照本宣科,硬生生地把小红本儿里的三篇毛选,记了个滚瓜烂熟。在一次黑压压的公社千人大会上,他被临时抱上高高的土台子,背诵了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从头到尾不错一字,童声童气,流畅至极。在一片欢呼与惊讶声中,小小的宝春朗诵完,跳下高台,钻出人群溜走了。

进了校门,借书读就成了他的“新常态”。那时县乡户家书籍存量除毛选以外少得可怜,文学艺术类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私家书借阅规矩分明:不予生人,不得污玷,不得折页,不得延时。书家都宝贝得紧,田宝春觉得能借到书已是挺大的面子和交情。也许就是那个特殊的岁月,教会了他最朴素的感恩和自尊:给人家的书包上书皮儿,阅读前先净手,按约定时日还书时再道一声响亮的“谢谢”。

小学五年级至初一第一学期,他凭着借读,读完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蒙古族长篇抒事诗歌《嘎达梅林》、文言本的《聊斋志异》、通俗本的《镜花缘》,就连32开的《新华字典》也被他翻腾得“遍体鳞伤”。那时田宝春才恍然大悟: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听到的那些生灵灵的故事,不大都出自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吗?后来的某一深夜,田宝春偶然读到这么几句话:只要能道声再见就是幸福;如果能说改天见,就更加更加幸福了。当时他不禁想起了已逝父亲年轻时的臂膀,和给他曾经描述过的一幕幕传奇,仿佛一股酸涩的电流涌过全身,一时间哽咽无语。

读书“只是恰好”

问田宝春至今读过多少本书,他说没统计过。但在泊头“60后”的朋友圈子里,他是个勤勉的人。他喜欢《菜根谭》里的那句话: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他说读书也是这样,为读书而读书,为功利而悬梁而刺股,会失了读书该有的快乐循环,会错失自然的“恰好”而带给精神内核的一波波“红利”。做人亦是如此,只有做到恰好,才有机缘去分享汉书下酒、白云上茶、天上明月、庭下梨花的朗朗气场,人的精气神儿才能自然地充盈着,如清晨响亮的群山。

快乐读书时,书与人、人与书的关系不是相互陌生、彼此抗拒着,而是亲亲密密、高度契合着,自自然然地洞照对方、相互成全。田宝春对这一点尤其感同身受。他真真切切地记着,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他当知青时的一个“小满”之夜,在浇麦田的间隙,就着煤油灯通宵达旦读完的。他第一次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在泊头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时,去乡镇采访的空当。当读至“雾淞沆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颗而已”,顿时心神超逸,须眉开张。第六次读《红楼梦》,是多年前大年三十在泊头市文广新局带队值班的时候,除夕子夜,全城夜空花团锦簇,银蛇狂舞,默念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开卷诗,一时间神游八极,人书皆老。

愿有滋有味而活

退休后,他有了大把的闲暇空间,开始有侧重地补课、充电,宽泛地去涉猎哲学、美学、散文、现代诗、新闻述评、摄影等十八般技艺,对经济学的研究也顺势就位,等于把在县市工业局、经委期间的工作积淀,搞了一次全新的有效链接。他在自己构建的气场里快乐地耕读,在新的认知层面神清气爽地享受着纸书的滋润与学养。

他的“快乐读书”章程,亦脱胎于他自己最享受的活法:率性、洒脱、自在、享受乐趣、人随心走是第一要务,不功利、不挑食、无框框。经史子集、现代古典、中外名著、名家传记、文学艺术、宏制随笔,乃至工具通鉴、养花赏石等等,均属兼爱,典型的“有读无类”。他始终觉得,滚滚红尘之中,没有任何一类书籍不可入法眼,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不可聪耳目,江河湖海,各衷其里。

他活得越来越简单、抱朴、放松、富于激情。他在生活与自然中输入,在微信朋友圈里输出。有时天气晴朗,和妻子出去吃个早餐,妻子拍他的英俊潇洒,他拍妻子的贤良淑德。吃完饭,他骑着电动车载着妻子,去大运河公园散步,去观赏河边的梨树。他视大地为花盆,盘曲的老树枝干,恰好构成四季多姿多态的盆景。他用心记录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在他数年如一日丰富的朋友圈展示中,即使是和妻子的一顿早餐,都是那么活色生香。不久前,他还给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深情地写了一首情诗,题目唤作“愿有滋有味而活”。诗曰:

活得有滋有味/因有滋有味而活/或许/那便是自个儿生命的味道/诗与远方均可及/亦遥不可及/问题是/心在彩云间莲花间时/你的双腿/是否在俗地上站立的踏实/不动如山/动若脱兔/信息量排山倒海/不知/谁才是独属于你的那杯茶/翩翩若仙/步步生莲/恍然便一辈子/灿若夏花/浓如秋叶/最合适的鞋子才是自己的/这是脚的哲学/鞋/其实总在自己脚上/激情/已返朴岁月/只想当一个好老头/我便是我/我就是我/下一站/与老妻携手天涯/那是/另一番的青梅竹马/也是/俺/重新开封的味道/亦如/开启一坛/岁月尘封的老酒

2023-02-15 本报记者 寇洪莹 田宝春: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392.html 1 半步人生半步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