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坤 摄影 魏志广
【阅读提示】
从管件到管道,拥有国际首套ODF生产线的沧海核装备,颠覆传统管道生产工艺,原来耗时8至12分钟的钢管生产,如今只需3分钟,且产品更耐腐蚀、精度更高、质量更稳定。
企业转型的出发点在产业转型上,这让沧海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也拉动为其做配套的企业顺利拿下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
而今,沧海不仅完成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还蓄势氢能源输送管道的科研突破,并为产业搭建平台。
一条生产线20多项专利
记 者:近几年,在钢管行业内,沧海核装的ODF生产线可谓是一匹黑马,它备受瞩目的原因是什么?
赵德清:这是国际首套ODF焊管成型机组,2021年投产。所谓ODF,即轨链模压成型。简单说,这套机组突破了现有成型轧机的技术制约,开创了一种“集所有传统生产线优点于一身”的全新焊管制造理念。
与以往的折弯技术不同,DOF采用渐进式加工工艺,生产过程就像为管道“拉上拉锁”。从前平均每8至12分钟出一根管,现在可以实现3分钟一根,在直缝埋弧焊生产领域,这个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这种管道既具备传统金属管的机械性能,又具有高耐腐蚀性能和清洁性能,可以大量代替不锈钢管等金属材料的消耗,就算应付温差大、工况复杂、地形复杂、成分复杂的操作环境,也游刃有余。
记 者:更复杂的应用环境,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强的科技含量。
赵德清:是的。仅仅以海底管道、海上平台等领域的建设为例,由于海底杂质多、压力大、气温低,现有国产管道不能完全达到技术要求,进口管道又昂贵得惊人。沧海的ODF生产线可以实现连续的与内壁无接触焊接成型,确保产品光亮、无划痕、应力分布均匀,比主流UOE加工工艺更先进。在二次加工的过程中,还可以弥补原料缺陷、提升产品性能,全程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烟雾零排放,与同等生产线对比可以节能35%以上,运维费用也大大降低。
目前,ODF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雄安新区及安徽、山西、陕西等地,经济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40米主机安装与0.2毫米内误差
记 者:颠覆传统加工工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ODF从立项到开工,是否经历了很多波折?
赵德清:从我们想做这条线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配套设备,最终选取了奥地利、日本等国的先进设备,并且需要他们按照我们的生产工艺进行一些改进。
这条生产线对于安装的各种要求非常高,40多米长的主机,要求设备平行度的安装误差不超过0.2毫米,这对于我们几乎是“无菌手术室”级别的挑战。
但是在实地安装的过程中,却赶上了疫情,国外的技术指导不能来到现场,远程调试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我们只能靠着自己的“草根”团队一点点摸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在完成之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同时,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这套设备。
最终,沧海核装不仅自己拥有核心技术,还让配套企业拥有了首台(套)。
记 者:头部企业的转型可以带动行业的发展,沧海核装是否在做管道生产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赵德清:如您所见,我们的这套设备全部采用数字控制,整条线只需要18至20人,在控制器中设定目标产品的直径、壁厚等指标,就可以找到所需模具位置,连续加工既减轻了工人的作业强度,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数字化、智能化就相当于给机械装上了“神经系统”,钢铁手臂“累了”会说话,告诉大家它需要休息,而不是直接罢工。
我们也为下一步升级预留好了接口,力争今年打通数字化,明年向智能化迈进,今年下半年,更先进的第二条生产线也将启动。
同时,公司的防腐技术也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可以让管道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环境无压力。在检测技术方面,公司投入的检测设备相当于从波型超声到工业彩色图像B超,从原料入厂到产品出库进行全过程质量检测,能够实现对产品100%的无损检测。
转型先“把脉” 慢速即倒退
记 者:在您看来,转型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赵德清:企业想要转型,需要先为自己“把脉”,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信息化、无人驾驶,要知道自己的企业处在哪一个层次上。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瞄准自己要进军的行业领域,超前谋划。
我认为企业的转型并不意味着要调转船头,而是在行业内的转型。比如公司的业务领域从民用到核电,技术从中端到高端,都是转型。
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人才和资金。高端人才靠合作,高级技工靠培养。企业目前普遍融资途径单一,这就需要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
保持核心竞争力则需要不断创新,前进速度慢对于企业就是倒退。
记 者:专利是企业创新的明证,在这方面,沧海目前有哪些成绩?
赵德清:近日,公司研发的“一种管道工程用三通管的成型工艺机器设备”已通过南非专利商标局成功授权。这是公司首项国际发明专利,填补了公司国际发明专利上的空白。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各种专利6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
记 者:做企业,选对方向很重要。方向不对,结果注定失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沧海有哪些打算?
赵德清:多年来,产业研究院为地方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实现了产业整体提升。我们也在筹划产业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在平台上的技术答疑、把关交易,不仅要实现客户采购费用降低、平台上追踪排场情况,还要整合上下游资源,开展金融物流等相关延伸。
工业互联网不是电商,一定要为实体产业服务,扎实走好每一步。
在产品品类和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也瞄准未来的氢能源市场,正在积极研发能输送氢能源的管道。对于分子小、易燃易爆的氢来说,能确保安全输送,对行业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