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4日
第06版:06

范凤驰:唤醒沉睡的历史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寇洪莹

田宝春 摄

66岁的范凤驰,眼神里有种光,是那种很亮很亮的光。尤其在谈到泊头历史、红色文化、抗战英烈的时候,眸子里的光尤其明亮。

为探寻泊头历史文化,多年来,他创作整理了数百万文字,成书40余套。年逾花甲,仍奔走于各个村落,帮助筹建红色革命纪念馆。笔耕不辍的范凤驰,为他挚爱的事业执著着、奉献着。

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早上4时多,“滴—滴—滴”,闹钟刚响过一两秒钟就被迅疾按停,范凤驰睁开眼,已经没有丝毫睡意。读书、写作、整理史料……这些年,他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样度过。

完成了这些,已经7时多,范凤驰随意地抹一把脸,冲一杯浓茶喝上,便整装出发了。这一天,他要去齐桥镇小炉村拜访几位老人。

这些年,一辈子从事泊头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的范凤驰,往返于市区和各个村落的次数,越发频繁起来。他在乡间寻找抗战期间泊头的战斗遗址,挖掘整理先烈的事迹,搜集各类文史资料。一段段鲜活生动的革命往事,在他的不断追寻下,拂去历史的尘埃,有了清晰而真实的面容。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到访小炉村了。几年前,就曾来过。那时,村里还有几位身体健康、意识清醒的老人,听说有人想了解小炉战斗的经过,老人们都兴致勃勃地讲述。如今,知情者相继离世,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

即便采访不是很顺利,触摸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让范凤驰激动不已。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在向他诉说着过去那段光辉的历史。

“1941年4月10日,在小炉村,冀中军区23团和交河县抗日游击大队,英勇击溃日伪军,取得了一次性歼灭日军100余名、伪军70多名的辉煌战绩,这就是闻名华北的小炉战斗。”范凤驰说,这是交河县8年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受到八路军总部及朱德总司令的嘉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段往事鲜为人知,即使是党史资料,也记载寥寥。范凤驰知道,再不抓紧时间整理,有些东西恐怕就永远湮灭了。

“抢救这些故事,就是在抢救泊头的历史文化。”从此,他踏上了一段红色文化之旅,成了名副其实的历史守望者。

红色信仰播下红色种子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么范凤驰的信仰一定是红色的。

他出生在四营镇西交河村,这里曾是抗战老区。而他的父亲是上世纪40年代村里唯一的师范毕业生,还曾参加过儿童团。从小,范凤驰便聆听着红色故事、沐浴着红色思想长大。

“父亲有好几箱子书籍,除了两年的《解放军画报》外,还有《红岩》《红旗谱》《红日》等书籍,都是经典著作。”他说。

一颗红色火种,深深地种在范凤驰的心里,生了根。

从河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走上讲台,一干就是12年。他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史料,这也为后来从事历史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被调往泊头市委办公室,每天埋首公文,写作水平不断得到锻炼提高。

上世纪90年代初,范凤驰把目光投向了泊头当地历史。

“当年的泊镇,津浦铁路穿过,还有运河,所以交通发达,是津南重镇之一,有着很高的战略位置和战略价值。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津南农民自卫军,还有泊镇九师成立党支部、冯泊战役等一系列的革命事件发生。”他越了解越发现,自己所生活的这片热土历史底蕴深厚,还有许多亟待挖掘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2年,范凤驰调任泊头市文化局局长。他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泊头红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上。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遍访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出差路上,也要顺路走访当地革命纪念馆,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他曾4次到访延安,毛主席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他游红都瑞金,聆听那些革命先烈如何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苏区;他到东北,在杨靖宇烈士的墓前鞠躬、献花,表达敬意……红色文化,早已深深融入范凤驰的血脉。

2012年退休后,范凤驰来到泊头市关工委,开展了对泊头红色领域的细致研究,参与了泊头市政协组织的《泊头红色记忆》、泊头市“老促会”组织的《泊头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工作,主编了《泊头抗战故事选》等多部历史丛书。

那时下乡,出行全靠一辆自行车。出行前,他做足了准备,每到一个村落,就把年长的老人聚到一起,在大家的记忆中勾勒出村子的历史、战斗遗址、英雄往事等。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地行走,历时5年,45.5万字的《泊头文史丛稿》和40万字的《泊头人文摭述》两书也相继诞生。泊头的600多个村庄,大部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个人和十余座纪念馆

有人说,范凤驰是泊头文史界的一面大旗,想要了解泊头历史,离不开他的研究;也有人说,范凤驰把泊头历史从故纸堆拉回到人们的身边,把历史变成了一座座触手可及的历史纪念馆、一件件富有温度的文物。

一直以来,沧州人对华北城工部的认识仅限于泊头。其实,它成立于1941年,先后五易其名、13次变更工作驻地。泊头是最后一个工作驻地,也是领导城市工作极大发展和工作成就最为卓越的时期。

经过3年努力,范凤驰几上京津,多番寻找亲历者、知情人,为华北城工部丰富了肌理和血肉,让这段历史更清晰、更有力量。

“泊头只是华北城工部的驻地之一,肃宁北曹庄,沧县韩郑庄、高庄子,沧州火车站,都曾是城工部的驻地。”他说,2018年,泊头市委、市政府准备对华北城工部泊头旧址进行修缮,邀请他整理有关史料。他几赴京津和华北城工部其他驻地,采访亲历者和知情人,参阅十几部相关书籍,不仅参与完成《城工部在泊头》一书,还帮助修缮了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纪念馆。

而这只是他参与建设的红色纪念馆之一。为研究泊头历史上的南杨庄、军王庄地下医院,他几次下乡,走访乡亲父老;为建革命纪念馆,他除了承担馆内的文字介绍,还多地搜集老物件;为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他埋首书海多日不出门。在关工委领导下,他先后主管建成了泊头烈士纪念馆、交河革命纪念馆、南汉忱纪念馆、西辛店抗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纪念馆……这些纪念馆或建在市区,或散布于乡间,犹如一颗颗历史遗珠,串联起了泊头深厚灿烂的历史。

而今,这些纪念馆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访者络绎不绝。

150余万字的红色记忆、10余座革命纪念馆,是这位66岁老人的红色情怀与历史责任交织而成的荣光。在红色文化搜集的道路上,他走过的每一个村庄、寻访的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有情有味。

范凤驰还将参与建设白庙战斗纪念馆、黄屯红色纪念馆、王武庄革命纪念馆……这些红色梦想属于泊头这座城,也属于泊头百姓。

2023-04-04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寇洪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7044.html 1 范凤驰:唤醒沉睡的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