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上个周末,位于海兴县高湾镇的河北粮心旱碱麦文化产业园热闹不已。建设多时的粮心旱碱麦体验馆终于“揭开面纱”,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体验。
“近两年,我们一直在策划旱碱麦体验馆的相关内容,今年,经过几个月紧张建设,终于初具雏形。以后,这里就是科普、宣传咱盐碱地上特色旱碱麦文化的主阵地了。”产业园负责人张宝金十分兴奋。
做好旱碱麦文章,张宝金一直在探索。早在2014年,他就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踏上了旱碱麦种植的“乘风破浪”之旅。一开始,合作社主要规模化种植老品种旱碱麦。近几年,为提质增效,还优选良种“捷麦19”,扩大推广范围。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张宝金还建起面粉加工厂,专注优质旱碱麦面粉的加工与推广。
来到旱碱麦体验馆,金黄的麦穗门头让人眼前一亮。推门而入,农业发展历史、农耕故事、老物件及旱碱麦种植过程展示,默默诉说着农耕文化和旱碱麦种植的悠久历史。
视觉大餐后,“石磨旱碱麦”“一面八吃”等体验环节更有趣味。
“面粉好吃,还得知道怎么来的。在石磨旱碱麦区,游客可以亲眼看到一粒粒旱碱麦如何转变成白花花的面粉。”张宝金介绍道。
一面八吃,则通过8个不同的灶台,展示旱碱麦面粉如何被制作成各种面食。
香喷喷的面花自是不用多说,这是盐碱地上人尽皆知的美味。
挖掘本地传统美食,张宝金还拾起当地的老手艺,用旱碱麦面粉手工制作“长长饽饽”,衍生出了“良章长寿馍”制作技艺,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大饼、面条、饺子……不同配比的旱碱麦面粉,制作出的面食产品各有千秋。
为了让旱碱麦文化的科普更接地气,张宝金还特意创作了粮心旱碱麦之歌和动漫视频。
“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细化旱碱麦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其更有吸引力、趣味性,争取打造成为大朋友、小朋友都流连忘返的科普基地。”张宝金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