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
第03版:03

幼儿园里的“非遗”课

体验非遗造纸术

扎染课

本报通讯员 刘 婧 本报记者 贾世峰

11月6日,又是新的一周,沧州市第一幼儿园小一班的孩子们在李延花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来到“非遗”活动室,这天他们要体验的是扎染课程。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只见孩子们把手中的布料扎起后,小心翼翼地将染料滴在上面,打开平摊后,色彩从中心向四周扩散,成为一幅美丽的扎染作品。孟焕敏老师是“非遗”活动室的专职老师,在活动室里,她和李延花教师一边带领孩子制作,一边给孩子们讲述扎染的知识。孩子们既体验了扎染的乐趣,又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非遗”工作室的日常教学课之一。据了解,为了将非遗文化引入幼儿园,一幼在2021年暑假期间建立了“非遗”活动室,以此帮助幼儿打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系好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第一粒扣子”。

为了教会孩子们学习“非遗”知识,幼儿园的所有教师都接受了非遗课程培训,学习了专门的非遗课程。

“非遗”活动室由六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扎染、印刷、编织、刺绣、缝纫和古法造纸。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幼儿园为小、中、大班幼儿开设不同的课程。

“以扎染为例,小班幼儿以简单了解扎染技法、产生浓厚兴趣为主;中班幼儿以了解扎染步骤、掌握简单的方法为主;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与知识积累,侧重点就放在通过扎、缝、折、系进行自由创作。”李延花说。

扎染课刚结束,果果班的活字印刷体验课马上开始了。活动中,孩子们观察反字刻写、拣字排版,亲手体验上墨、刷印工序,通过雕刻、排版、印刷,掌握刻、画、润色等技法,锻炼了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控制性。

与扎染和印刷不同,编织、刺绣及缝纫的课上都是静悄悄的,孩子们通过穿插、缠绕、打结等方法,编织出充满童趣的作品,在自己设计的花样上穿针引线,编出、绣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下午,中四班的孩子们来到“非遗”活动室体验古法造纸,孩子们通过锤纸、打浆、抄纸、晾晒,模拟古法造纸的过程,体验纸浆制作、创意造纸等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古人造纸的工序与技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制作,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真的将一张不太规则的纸给造了出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高兴得连蹦带跳。

据幼儿园园长卢明介绍,“非遗进校园”是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一幼的孩子们每周都会进行“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从小爱上非遗、长大传承非遗,让非遗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魅力与时代风采。非遗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已经有千余名孩子体验过了非遗课程。

2023-11-12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8834.html 1 幼儿园里的“非遗”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