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
坚持生态优先,围塘重归湿地本真;加大科技支撑,多重监测为鸟“筑家”;注入智慧文旅,游览湿地更精彩……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在湿地生态修复建设中更加注重科学赋能,让古老大洼重焕生机。
注重修复,过路鸟儿变“居民”
随着第一抹朝阳升起,一群反嘴鹬腾空飞起,在橘黄色的水天之间自由翱翔;成片的赤膀鸭从芦苇丛里钻出来,扯着阳光的倒影在水面上肆无忌惮地嬉戏;几只白鹭高高低低地站在木桩上,用喙沾着水清洗漂亮的羽毛……眼下正值迁徙季,大批候鸟在这儿上演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百鸟聚会”。
作为鸟类的栖息地和短暂的休息站,南大港湿地为它们漫长的迁徙旅途提供了急需的庇护。特别是生态修复区域,鸟类数量规模庞大,这得益于修复区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整的生物链。
“修复之前,北部养殖池塘处于南大港湿地水循环系统的末端,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水质恶化,原有湿地面积萎缩,鸟类栖息和觅食空间也在减少。”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孟召蕾说。
如何恢复生态系统,南大港湿地选择了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通过创新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化改造等措施,清理围堤4.54公里,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水中生物的栖息创造了有利条件。
让自然回归自然,南大港湿地还种上柽柳、芦苇、碱蓬等模拟鸟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鸟儿建了“现成的家”。如今,不仅过路的鸟儿多了起来,更有许多鸟儿选择长居在此。
据调查,湿地内鸟类多达 268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黑翅长脚鹬、白琵鹭、红嘴鸥等鸟类更是恋上这里,在这“安家”。
平台监测,给鸟“不打扰的保护”
“东方白鹳!”看到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上显示的画面,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惊喜地叫出了声。他一边和同事分享,一边仔细确认,“嘴长而厚,羽毛洁白,翅膀边缘为亮黑色,长长的鲜红色腿脚,是,没错了!”
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鸟界国宝”之称,此次来到南大港湿地,是自2020年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后首次“到访”。
为更好地掌握湿地内鸟类物种及其动态变化,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搭建起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东方白鹳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被“捕捉”到的。
“湿地内有序安装了11台智能监测设备,我们通过平台或者移动终端就能实时将湿地动态尽收眼底。”在湿地工作了37年的巡护员潘红喜说,“以前,我们跑得勤,背着设备到处找,可这哪敌鸟儿飞得快,无人机刚一就位,鸟儿就飞走了。监测平台上岗后,不打扰鸟,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只听鼠标“咔嗒”几声,眼前的显示大屏上瞬时换了画面:金黄的芦苇袅袅婷婷,不时有几只飞鸟掠过;水面泛起小小的波浪,霎时,鸬鹚探出头,已有鱼在鸬鹚嘴中甩动尾巴……张景兴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道:“这些拍到的鸟类,通过检测平台,可实时标注名称,实现即拍即记录。”接着,他操纵鼠标,“嘎……嘎……叽……叽……啾……啾……”各种鸟儿的声音传来,并在监测平台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发声者”的名称,“经收录的鸟儿音频和视频,可以通过‘智能识别物种’功能,作初步分析,辅助工作人员做物种前期的识别。”张景兴又说道。
不仅如此,运用科技化手段,还可通过监测平台开展野生鸟类调查以及湿地气象等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以及湿地环境等基础信息。
上个月正值秋季迁徙期,修复区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种,生态环境得到了数据化的记录。
智慧畅游,湿地游更便利
头一次游湿地,没有头绪怎么办?不用发愁,在家点开“畅游南大港”微信小程序,就能做足攻略。
点开“景区”选项,南大港湿地必去景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哪个感兴趣就点哪里;几天行程,如何安排,迷茫时,不如点开“攻略”与“游记”,踏着“前人”的步伐,清楚明了又节省时间;想带孩子去看鸟,面对“十万个为什么”,不怕答不上来,点开“花鸟鱼识别”,即刻化身行走的科普达人……此外,小程序上还设有“找厕所”“紧急报警”等贴心设置,解决了后顾之忧。
孟召蕾介绍道:“为了让游客游览得更便利,今年我们开通了‘畅游南大港’微信小程序,给想来的游客作预备导航。”
网上预约购票、自助人脸识别验票、自动售取票机……线下还为游客打造了更丰富的体验。
走进客服中心,游客可通过智能滑轨导览地图,了解南大港全域旅游总体情况,沿滑轨可点击图例聆听不同景点的介绍。景区还打造了鸟类互动体验投影,游客可亲临鸟类奇幻世界,放飞投影里的候鸟,免费感受科技带来的不同体验。
去年,南大港湿地景区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入选河北省智慧文旅创新案例。今年,南大港湿地景区又获评河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未来,南大港智慧旅游二期建设规划还将建设旅游线上消费、智能导览讲解、VR鸟类科普等服务,并通过3D建模打造大洼民俗“数字博物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新体验。
在科技力量的不断加持下,南大港将继续以创新夯实智慧旅游建设,助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南大港湿地蓝天白云、人鸟相迎的美景也将越来越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