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接到刘春芳的女儿刘静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我的父亲刘春芳是南皮人,他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27军某师参谋长,参与指挥了长津湖战役、水门桥战役。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反映的就是这两场重要战役。”
通过微信,刘静传来了父亲的《功勋荣誉章证书》《离休干部荣誉证》以及功勋奖章。她说,父亲的革命故事令她感动。最近看到第十批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回到祖国后,她又想起了父亲。与家乡媒体联系,就是想让家乡人民知道,在沧州这片大地上曾走出过许多父亲这样的革命前辈。
一
1917年9月,刘春芳出生在南皮县小丈二桥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曾考入天津高级师范学校学习。在校期间,他接受进步思想,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经学校地下党组织介绍,他一路辗转,由山东经山西到达延安。1938年4月,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时参加了八路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前,刘春芳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投笔从戎后,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在指导作战管理部队、加强机关建设、指导基层工作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1941年8月,刘春芳担任新四军某团参谋长,后又调任八路军其他部队任团长。在残酷的对日作战中,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出生入死,多次负伤。
刘静清晰地记得,父亲右腿有一个深深凹进骨头、碗口大的伤疤。刘春芳说,那是被日军的炸弹炸伤的,当时他被救到老乡家养伤很久才重返部队。刘春芳还说,有一次他带领的队伍被日军逼到河边。河岸高耸,水流湍急,退无可退。刘春芳高喊:“不怕死的,跟我来!”硬是带着战士们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还有一次,他带领的部队被日军包围了。为了不做俘虏,刘春芳带头跳入枯井,其他战友也陆续跳入。日军在井口疯狂扫射。上面的战友都牺牲了,刘春芳因被压在最下面而幸免于难。
解放战争时期,刘春芳历任团长、师参谋长等职。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斗和战役,如滨海泊口攻坚战、滨海阻击战、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1949年,在任华东局警备旅参谋长期间,他奉陈毅命令,亲自指挥抄查上海证券大楼,为粉碎敌人在金融战线上的反扑作出了贡献。
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刘春芳两次入朝。
第一次入朝作战是在1950年11月至1952年3月,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某师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在新兴里歼灭战中,该师全歼了美军的一个加强团——美军第7师第31团,即北极熊团。他亲自指挥参加了三炸水门桥的最后阻击战。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战争场面。刘静回忆,父亲曾说过这样的话:“当时刚跨过鸭绿江时,头顶上都是美军飞机,那种残酷是你们很难想象的。我心想,打了一辈子仗,这次恐怕回不去了。”
在电影中重温那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刘静仿佛又看见了父亲。“电影中有这样的场景: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很多志愿军战士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我一下子想起父亲曾说过这一幕。父亲当时还说,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坚决服从命令、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
之后,为加强志愿军情报工作,刘春芳被调入该兵团司令部担任情报处处长。
1955年2月至1958年10月,刘春芳接到命令,第二次入朝,担任某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等职。抗美援朝期间,刘春芳的夫人韩毅一直在丹东后方从事后勤支援工作。韩毅1942年参加山东地下党,1944年入伍,任某军军部宣传干部。他们是一对伉俪情深的革命伴侣。
三
刘静说,父亲后来担任辽宁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他党性很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5年,刘春芳被授予上校军衔,1959年被授大校军衔。他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1983年,他正军职离休,后进入总后勤部丰台干休所。
1998年8月28日,刘春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父亲从事革命工作60多年,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他淡泊名利、清廉俭朴,也严格要求家属子女。工作上,父亲极端认真负责,至今想来,我们常常为之感动。”刘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