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殷殷嘱托领航向,广大党员干部当自觉以“无功便是过、平庸便是错”作为工作导向,忠诚于党、服务于民,于民呼我应、民忧我解、民需我往中,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切实推动民生工作走深走实。
厚植“民呼我应”的情怀,修正不想为的消极思想。“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干事创业当先立志,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无论是古代的父母官,还是如今的人民公仆,都肩负着人民期盼、历史使命,凡是利于组织和人民之事,理应责无旁贷去做。清代余云涣任贵州兴义府知府时曾写下:“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不贪不腐本是官德之本,不代表“无过”,更不值得炫耀,可享受的“二千石”是否与自身所为政绩相匹配才是作为干部应当自省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要坚决摒弃“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懒政思想,不当甩手掌柜,切实扛起责任,坚持实干导向,展现党员干部应有风貌。
厚植“民忧我解”的情怀,克服不能为的本领恐慌。能力不足不能为,也是个别干部认为“无过便是功”的又一重要原因。有的党员干部思想积极、态度端正,心中满是人民,期望有所建树,可做事能力有所欠缺,想干事却干不成事,有时甚至好心办坏事,久而久之,干事热情消减,作风懈怠散漫。必须认识到,能力不足绝不是党员干部尸位素餐的借口。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才能至千里,党员干部要树牢终身学习理念,聚焦“七种能力”,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把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在基层的“练兵场”中反复摔打锻炼,以“勤必争朝夕”的韧劲练就为民造福的“十八般武艺”,真正做到知责在心、担责在肩、履责在行。
厚植“民需我往”的情怀,去除不敢为的避事心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为了明哲保身,就干脆“不犯事也不干事”,把自己置身于事外,看似做到了“干净”,实则是担当意识不足、不敢动真碰硬的表现。无为无功既是失职更是亏欠,负国负民期许当属“大过”。作为党员干部,当心怀“国之大者”,忠实履行职责,时刻谨记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要不争虚功、只见真功,在履职尽责上多下功夫、多创实效,在为党为民上多下苦功、多创实绩。要时刻谨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杜绝人后学样,而是要敢于向经验、权威说“不”,勇于动真碰硬、揭短亮丑,敢于直面问题、破难攻坚,乐于挑战自我、突破常规,做到勇立潮头开新局,砥砺奋进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