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近日,走进市农科院西花园试验站,种质资源圃里,麦苗已顶着碧绿穗头,有的头上还挂着乳白色袋子,在一片碧绿中甚是显眼。明晃晃的日头下,市农科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正伏身于麦田,进行育种试验。
“为培育旱碱麦新品种,去年10月中旬,我们种下了800余个种质资源材料。目前,种质资源圃的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正是进行杂交组合试验的关键期。”研究所负责人王伟伟介绍。
来到一处试验现场,科研人员赵玉杰正用剪刀把麦穗上的麦芒和一半颖壳利落剪掉。她又拿起镊子,仔细地从一个个小穗里夹出细小的雄蕊,犹如做手术一般。随后,她给这棵被“整好形”的麦穗套上乳白色袋子,封口、挂牌、标记。
“进行杂交育种,首先要选择两个亲本,一个叫母本、一个叫父本,相当于为计划培育的新品种选择‘母亲’和‘父亲’。杂交就是对母本材料去雄和用父本材料来授粉,然后等待结实,收获杂种种子。”王伟伟说,杂交育种,是有意识地为旱碱麦筛选不同的优良品质,使之集众家所长,对于增强旱碱麦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十分重要。
“你看,这是我正在做的杂交组合,用渭麦和晋麦系列小麦当母本、‘沧麦15’作父本。‘沧麦15’是我们自主培育的重大突破性品种,抗病性突出。这个品种落黄好、可早熟四五天,能为下一季生产抢出时间。而渭麦、晋麦系列小麦是旱地小麦,既抗旱、又节水,近年来在咱沧州盐碱地的推广面积达到十几万亩,具有种植基础。”王伟伟十分期待这些“优等生”强强联合的结果。
除此之外,株型、穗头大小、叶片等“外表”,也都蕴含着选育新品种的巧思。小麦植株高,在灌浆期时,从茎秆上转化到籽粒上的干物质就多。麦穗大、叶片长且宽的小麦,也有增产潜力。
小麦麦穗,就是团队成员邹景伟的育种关注点之一。
“等到成熟了,这片小麦麦穗都是红的。”他边去雄边说,“‘冀麦32’‘捷麦19’‘沧麦6001’都是红壳小麦,耐盐性好。我用它们做杂交组合试验,希望能培育出耐盐性好的后代。”
不仅如此,有些以往表现不错的杂交组合,也被科研人员用来作为母本,再与父本材料进行杂交。
“将众多亲本聚合起来杂交选育,也不失为培育新品种的好模式。以往我们进行这样的复交育种试验较少,以后也想向这个方向发展,看看会不会有新发现。”邹景伟说。
连日来,育种研究团队每天都在种质资源圃中做杂交“手术”。目前,他们已完成300多个杂交组合。其中,围绕沧麦系列的加工品质分析结果,增加了以沧麦系列为核心的聚合杂交组合。同时,还增加配制了50个适宜我市运东7县(市)、耐盐碱能力强的组合。
通过杂交组合,得到的籽粒是杂种种子。这些种子明年会被种到田间,收获F1代种子。转过年,还要再经过一代种植,称为F2代植株。到了F2代,小麦植株的表现将大幅度分离。科研人员会对植株性状和穗部性状表现、抗病性、抗逆性等进行系统评价,挑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后代。到F5代以后,杂交后代的各项性状大体稳定了,才可出圃。然后,还要经过产量比较、区域试验等层层考验,最后通过审定,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
今年,市农科院的“沧麦家族”再添新成员——“沧麦18”已通过审定,进一步壮大“以种适地”推进旱碱麦特色产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