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中
读史丽娜惠赠的散文集《散步的路口》,立即沉浸在她营造的文字迷宫里。她的散文,先前读过一些,感觉文字清丽。清丽的文字里,又闪现着她的奇思妙想,加之那不时闯进眼睛的妙词佳句,读之颇让人心爽。这次,收到她的签名本,集中读来,更加验证了我的感觉,也让我能比较全面地感受她散文的创作艺术。
散文的价值在于它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这是它的基本要素,因此散文又称美文。史丽娜的散文,是具备这几个元素的,堪称美文。然而仅仅把她的散文定位在美文上,似乎还很不够,她的散文是美文,更是大散文。这表现在她作品中营造的意境、思考和格局方面。史丽娜散文中的意境是美的,思考是深入的,也有一定的格局。这很为她的作品增色。
这几个特点,在她的散文《硌疼生命的日子》里,就有着具体的表现。这篇作品副题是“纪念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单单从题目和副标题上,就能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疼痛。应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个生与死的话题。作者亲历了那次震惊世界的地震灾难,她是亲眼所见“太阳似乎也被吓坏了,第三天才怯生生地露出头,窥探这片大灾后的土地。尸体一车车地运走,哭声一路连绵……”而在参加会议的父亲,其下榻的宾馆也正处于震中。这让幼小的作者很是担心父亲的安危。正在一家人几乎绝望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一家人的喜悦是不必言说的,尤其是经历了大难。作者写道:“此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你还活着!最欣慰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真好!”
两个感叹的句子,看似简单,却是对生命的顿悟,是千言万语凝成的。我想,这是作者经过了四十年的沉淀和思考的结果。只有经历了,才会这样慨叹生命的重要与宝贵。作者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成就了这篇两千多字的散文,字少意深,文短情长。因此,我在读这篇作品时,才会随着作者的笔触,或悲或喜。每一个文字,仿佛都触疼了我的眼睛乃至灵魂。
写作是思考生命的过程。史丽娜的散文正是用自己的缜密思考,饱蘸一腔炙热的情愫,用淡淡的忧伤的笔调,写下一个个“硌疼生命”的文字,比如《月在清明遍地伤》,比如《母亲的方式》,与《硌疼生命的日子》可谓同工异曲,都是在发出对生命的呐喊和喟叹。她这类的篇什在集子里所占比例并不多,但足以支撑起她对生命的思考。这三篇作品倾注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华丽的文字后面,笔下千钧,是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也为本书增加了分量。所以,作为读者的我,心魄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地震撼了。
史丽娜更多的散文,笔调是轻松的,文字是美丽的,有的篇什也有一定的幽默感,比如《与壁虎纠缠》。几番折腾,几番纠缠,几番与壁虎的斗智斗勇,到最后“我又看到了那只壁虎,慢慢走近,却发现它根本就没注意我,而是全神贯注地盯着我书架上那一摞摞的书。”原来是一场“轻喜剧”,二者又相安无事了。这类文字,选择独到的视角,读起来让人会心地微笑,感觉很轻松。
感受最深的是《我叫它时光墙》。那年,《沧州日报》组织一些作者去老虎头山采风,我和史丽娜也去了。在山西与河北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叫桃花界。这个美丽的村名引起大家的兴趣。我只是感觉村名很美,暗自思忖小村必定有一段神奇的故事。但感受完了就扔在了脑后,史丽娜却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发现了一面“时光墙”。这个意象很迷人,也很独特。这个叫“桃花界”的小村,给了她许多启迪,更给了她许多奇思妙想。她“忽然觉得,这面墙便是一把打开时空的钥匙,它衔接着八千年中华文明的中枢”。一朵秋天的小花,居然让她对春天有了深深的期待。有人说,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读史丽娜这篇散文,让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读史丽娜的散文集《散步的路口》,深深感到,无论是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记录了她生活的足迹和心迹,都是她充实人生的注解。她的散文不仅文笔优美,文本时尚,且有思辨色彩,富有历史感,这都有赖于她的才情和独有的审美视角。她的散文正在形成大气象,因为她具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存,也是由作者的气质决定了她散文创作的风格。她是诗人,对古体诗词有着较深的造诣。这对她的散文创作颇有裨益。我认为,她正是具备了这种优势,既可以写出诸如生命这类沉重话题的声势,也能写出小桥流水的神韵。
史丽娜是一位由诗而文的散文家,她的散文充满诗意。在她沉静的表象下,是对生活充满的激情,她对文字质感的把握和开拓,且善于思考和发现,使之成为沧州最有潜力的女散文家之一。她的这部散文集叫《散步的路口》,我更愿意把它想象为“通向散文高峰的路口”。我有理由相信,史丽娜的散文创作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