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沈天宇
肃宁县尚村镇东是堤村的发展进步,在当地家喻户晓,然而,以前这个村却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村“两委”班子自2018年起,从调处矛盾纠纷入手,顺民心聚民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镇党委、政府扶持下,带领群众发展起了富硒黑小麦产业,逐步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村集体纯收入100万元和“线上+线下”年销售额100万元“两个一百万”目标。
东是堤村的变化,是肃宁县推进“五治”融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生动写照。肃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五治”即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在具体推进中,肃宁坚持以政治为引领,常态化开展乡村党组织书记观摩拉练行动,落实“月评比、季度晾晒”制度,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激励乡村干部在竞赛中创先争优,提升基层治理凝聚力、战斗力。刘河村的景泰蓝、西青口村的花生油、西何庄的服装加工、柳科村的韭菜种植加工、内村的高品质蔬菜种植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县、乡、村合力,共同绘就了肃宁县“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回忆起一场医疗纠纷,肃宁县肃宁镇城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孙振州仍深有感触,“要不是有‘三级诊疗’社会治理体系,单凭村干部‘一张嘴’,很难把事情处理好”。当时,患者家属向村医索赔无果,致矛盾激化升级。村调解委员会获悉后,第一时间通过平安肃宁APP上报乡镇诉前调解中心和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集合乡、村干部和县卫健局、信访局、相关保险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并组成“小团组”入户讲法明理。“连续三天,从村里到镇上,再到县里,各级干部连轴转,相关部门协同跟进,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医患双方握手言和。”孙振州说。
据悉,肃宁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与乡镇诉调对接中心、村级诉前调解室整合,建立起信访矛盾逐级排查过滤、同向发力、分层化解、贯通联动的“三级诊疗”社会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和维护秩序法治化“五个法治化”,制定完善相关制度32项,成立监督、质询、评查、听证、复查复核、终结“六个委员会”,创建评查、质询、监督、听证、特别终结、吹哨报到、首接负责等10项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治理定力。
德治,能起到教化作用,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肃宁县深入挖掘各行各业好人事迹,开展“感动肃宁”“肃宁骄傲”“身边好人”等系列模范人物评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正气。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肃宁广大乡村引发共鸣,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自治方面,肃宁县不断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办“村民议事堂”、设立“群众说事点”,建立群众参与决策村级重大事务保障机制。各村还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调解。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智治”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近年来,肃宁县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加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网上枫桥”平台,研发“指尖上的幸福”APP,开通“8937201”万事通办服务热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相关问题通道。
“五治”融合实施以来,肃宁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经验入选河北省“枫桥式”工作法,2023年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考核得分在全省名列前茅,群众安全满意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