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地产出“吨半粮”
来到吴桥县安陵镇北蔡庄村,士学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几间平房在广袤麦田的包围下,甚是显眼。
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的脸上满是喜悦:“这一季风调雨顺,有利于小麦生产,再加上我们种的是良种,初步估计,今年一些地块的亩产能超过700公斤。”
提高亩产,是蔡士学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北蔡庄村的不少土地都是白沙地,漏水、漏肥,还有一些是盐碱地。2014年,蔡士学由特色农业转向大田种植时,这里的麦田亩产也就三四百公斤。
蔡士学没有被瘠薄的土地吓退,还为自己定下了至少将两季粮食亩产提高100公斤的目标。
“1亩地增产100公斤,就能增收200元,10亩地就是2000元,你说,这是不是好事儿?”认准了这个方向,蔡士学用心钻研起来。除了一门心思利用各类农业书籍学习技术,他还经常参加新技术培训会。
为了接触到更多良种、良技,他还承担起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县农业农村局等多个单位的小麦试验项目。每一年,蔡士学都要细心管理十几个小麦品种,分类进行土传病害、减肥增效等试验。
虽然承担试验项目比自己种田更费心,但蔡士学不怕麻烦,他知道,这是探索增产增收途径的好机会。
一边坚持种植,一边记录科研数据,无论酷暑寒冬蔡士学都不松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重要数据,他可以更加科学地选取良种,不断改进种植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地,近些年,士学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的地每亩增产100公斤成了平常事。
随着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蔡士学又把种田目标升级为亩产“吨半粮”,即一年两季粮食作物亩产达1500公斤。
2022年时,经专家测产,合作社的高产示范田里,小麦亩产达到了718.63公斤。
“能获得高产,科学种田很重要。那一年小麦产量高,价格也高,我种的200多亩小麦,比上一年增收了10多万元。”回想起那金灿灿的丰收季,蔡士学骄傲不已。
去年夏收,省市专家来合作社测产,经过实打实收,小麦亩产高达730多公斤;秋收,这些地块儿亩产玉米超过800公斤。在蔡士学的不断努力下,瘠薄白沙地实现了向亩产“吨半粮”的晋级。
“种地合伙人”
这一季种植小麦,70多岁的农户蔡士印成了“甩手掌柜”。每到田管时,都是蔡士学出入他家地头,忙着灌溉、施肥。
蔡士印去年生了场病,不能过度劳累。这一季,就把小麦托管给蔡士学种了。蔡士学管理他家的农田,就像给自己种地一样精心。
这些年,村里会种地、想种地的人岁数越来越大。不少人舍不得扔下这些地,可自己上了年纪,干起浇水、打药等活计十分吃力。时刻关注地头变化的蔡士学,在探索新模式——解决农业生产老龄化问题,托管老人们的土地,把“小田”变“大田”。
不过,不同于普通的收费托管模式,蔡士学采取的模式,更像是“种地合伙人”。
当地农民种地,大多是冬小麦和夏播玉米轮作。农户把小麦生产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种、管,最后的收成也归合作社所有。而种植夏播玉米时,农户只需自费购买种肥,合作社免费提供浇水、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最后的收成归农户所有。
“采用这种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精细管理提高更多地块儿的亩产。农户也省心,就算只收一季玉米,合计下来,最后的收入也和种两季粮差不多。”蔡士学说。
目前,蔡士学正在试验这种模式,计划积累更多经验后再进行推广。即便如此,已有不少上了岁数的村民闻讯找来,要把土地托管给他。
大伙儿为何这般信任蔡士学?
“他净给大伙儿办好事儿。”这是农户们给出的答案。
2003年,原本在外经商的蔡士学,回乡照顾瘫痪的母亲,并开始了种植之路。这些年,他不只是让自己增收,也想让更多在地里刨食的人多些收益。
彼时,种棉热潮席卷吴桥县。因为白沙地的缘故,北蔡庄村农田亩产棉不过200公斤。蔡士学不信这个邪,就算亏本,也把自己的地当作试验田。通过引进良种、探索高效种植方法,他将棉花亩产量提高到了300公斤。
了解到“规模化种植+订单”模式能增加效益,蔡士学又率先引种脱毒马铃薯。为了打开销路,他还曾孤身坐车到外地,连续5天等待一位收购商。最终,这位收购商来到吴桥县考察后,与当地签下了上千亩马铃薯收购订单。
“我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学到了一点儿东西,能为大伙儿办点儿实事,自己心里也高兴。”至今,蔡士学的想法还是这样朴实。
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玉米优种选择与高产栽培”“玉米苗几个叶子喷打除草剂最好?”“冬小麦返青期管理注意事项”“冬小麦节水省肥简化高产四统一栽培技术”……蔡士学有个蓝色文件夹,里面满是他积累的技术明白纸。没事儿时,他就拿出来学习钻研,将内容熟记心中。
不断探索新品种、新技术,蔡士学不只是为了自家合作社。由于在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蔡士学还被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聘请为服务全县的“土专家”之一。
他依然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夏季,眼看就到了丰收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大风,将庄稼刮得东倒西歪。由于选用了抗逆性强的品种,蔡士学的地里受损并不严重。但有的农户地里却受灾严重。
他知道,天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户落后的种植观念。“不少人种地时不舍得投入、不注重管理,等到损失来了,再后悔可晚了。”蔡士学暗下决心,“不管农户的认可程度咋样,我要抓住每次培训的机会,把大伙儿的观念扭转过来。”
燥热的夏季,即使白天在田里忙活了一天,晚上蔡士学也不闲着,拉上电影放映设备,走村串巷,一边放电影,一边科普农技。冬季,巧用农闲空档,他集合农户们学习,说起实用的农业技术,顾不上喝一口水。平日里,受邀为农民培训技术,蔡士学更是认真,积累了不少技术明白纸。
好技术,不仅带来了好收益,还换来了真感情。
2015年,一场大火突如其来,把合作社烧了个精光。多年的经营付诸一炬,尤其是储存的技术资料也被火海吞灭,这场火对蔡士学的打击不小。望着一片狼藉,他萌生了退出农业的想法。
“老蔡,你可别不干,我们都指着跟你学技术多打粮呢。”“老蔡,你推广的马铃薯、小麦,让我们受益了。你要是没钱,大伙儿凑一凑,把咱合作社保住。”……听说蔡士学家遭了灾,多个乡镇的农户都劝慰他。不少人还用实际行动支持他,有人捐300元,有人掏5000元,还有人义务来清理废墟……看着热心帮忙的人们,蔡士学一扫心中阴霾,重新打起精神,心中更加笃定,推广好品种、好技术,让更多人受益。
这些年,他的服务范围覆盖周边100多个村庄,带动上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每每看到农户靠着科学种田丰收,蔡士学比自己赚了钱还高兴。他说,农技推广没有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