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美红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院落户沧州,高校科研人员随之而来。
沧州为他们提供了事业发展的沃土,他们也为沧州的企业乃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工业医生”把脉问诊
严海蓉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工大沧州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北工大沧州创新研究院落成后,严海蓉在沧州当起了一名“工业医生”。
河间市东风线缆有限公司一直想申请国家电网的认证,但由于认证条件多、难度高,一直没能实现。严海蓉带着学生到东风线缆公司考察了两周后,发现了生产中的问题。
“主要是生产不够规范。工人以熟人居多,生产流程不固定,工作之中遇到问题常常商量着干。这些情况导致不确定性增加,想要获得认证自然就难。”严海蓉看问题一针见血。
“要把生产流程确定下来,就要变人管为系统管。”不久,一套定制的生产管理系统上线,助力东风线缆公司拿到了国家电网的认证。
王进也是一名“工业医生”,他来自武汉理工大学。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落地,王进成为研究院的执行院长,他在信息化和自动化集成方面有较深的研究。
在走访沧州隆泰迪管道科技有限公司时,他发现该企业研发愿望强烈,投入精力多,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症结在于企业的研发大多是碎片化的,并不具备系统化的研究支撑。”王进说。
通过双方合作,由王进带领专家团队提供顶层架构设计,隆泰迪公司工程师团队具体实施,再由研究院团队中的博士、硕士进行辅助开发的管道防腐自动化缠绕设备上线,每个班组因此减少用工4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2022年,随着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落户沧州高新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张建新开始了他的双城生活。
“科研效率今非昔比!”对于沧州的评价,他脱口而出。张建新所在团队研发的是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目前团队已经制作出了第一代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正在进行中试。
“从理论到实验室,再从实践到应用,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研设施就是我们的左膀右臂,而来到沧州后,这个‘帮手’的实力明显地增强了。这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效率,促进了科研落地转化。”张建新说。
实验室的面积扩大了,是原来的4倍多;沧州高新区提供了用于中试的500平方米的厂房,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保障……张建新举例说:“比如这台纺膜机,比之前的大3倍左右,一次最多能产出5至6公斤的膜,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而对于王进来说,自己施展本领的平台更大了。
王进坦言自己并不是个标准的“理工男”,相比教学和实验,他更愿意深入企业,带着团队去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而沧州为他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来到沧州后,沧州经济开发区有关部门带着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组织企业来研究院交流座谈、开展企业家俱乐部活动,在一次次交流中,加深双方了解。
“正是这样,促成了我们与企业的合作,也正是一次次地深入企业,我们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验证技术路线的正确性。”这是他在沧州工作的乐趣所在。他很享受实验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充满成就感。
融入沧州感受温情
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是人,最美的风景也是人。在和沧州人的相处中,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对沧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来沧州前,严海蓉并不了解沧州,对沧州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他们一边收集企业需求,一边推介研究院,邀请老师深入企业,并且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对接会,帮助研究院与企业更好地接洽。“这让我们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很舒心。”严海蓉说。
严海蓉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对接会后,一名企业家兴冲冲地跑到她跟前,跟她讲自己的想法、需求,明明是陌生人,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严海蓉觉得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沧州人对技术的渴望,让我们感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所在。”
说起沧州人,王进用到“正能量”这个词。“和企业合作中,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科研经费告急时,他们还会主动沟通并增加预算,这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王进还提到,一名咨询顾问让他印象深刻。“他是退休老同志,十分关心沧州的发展,还积极带领研究院团队走出去和沧州多家企业交流,扩大了我们在沧州的‘朋友圈’。”
“孟村弯头最有名,盐山则以管道闻名,南皮是北方电子五金之乡,东光是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王进细数着这几年在沧州的见闻,以及对沧州各地产业的了解,熟稔程度早已不像一个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