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王少华 摄
日前,记者在运河市区段盐场码头一带采风时,巧遇一位习武的黑衣老者。只见他一杆长枪在手,红缨飞舞,枪影攒动,进退间脚步迅捷轻盈。
一趟枪术练完,老者面不改色。我们上前一问,才知老人名叫李可新,64岁,家住河对岸戴家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沧州”。
戴家园原名定园,是清代户部尚书戴明说的私家园林。村中老人传说,建园子的土都是专门通过运河从南方运来的。康熙四年,大儒孙奇逢应戴明说之请,到沧讲学20天,寓居定园。这成为沧州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定园从此声名远播。
以文享名的戴家园,到了民国时期,武风炽烈,涌现出很多武术家。
“我们戴家园,90%的人都练过武。”李可新说,他家定居戴家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的爷爷练燕青拳,是跟沧州城南门外刘三爷学的。他则拜著名武术家刘子周为师,学习通臂拳。他的儿子李林、两个孙女也都习武。像这样世代习武的人家,在戴家园并不少见。
李可新说,师父刘子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故事载入《沧州武术志》中。刘子周出身武术世家,他的父亲刘玉树是太祖门传人,终生以酿酒为业。刘玉树不仅在沧州、天津制酒,还远到南京任酒厂经理。当时中央国术馆招收学员,刘玉树就给儿子报了名。刘子周自幼随父学武,1929年,顺利考入中央国术馆。在馆数年,他受到全面训练,考试时,获得摔跤第一名。
1935年,刘子周回到沧州教武术。1937年,在当时的沧县武术比赛上,刘子周获地趟拳第一名。“七七事变”后,日伪沧州公署准备任命他为队长。他知道后,气愤地表示,绝不给日本人干事。为躲避日伪的纠缠与迫害,刘子周后来到天津大直沽酒厂教武。1954年返回沧州后,他教武行医,服务乡邻。
李可新说,师父刘子周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最著名的是打败运河码头恶霸。当时戴家园有几十个人在码头干脚行,常遭一个人欺侮。乡亲们请他出山帮忙。为了保住戴家园父老的这口辛苦饭,从不惹事、以老实著称武林的刘子周,邀那人比武切磋。刘子周武艺超群,那人根本不是对手。从此,戴家园人又能安心在码头上干活了。关键时刻,武术能保家安身立命。戴家园武风炽热,也与此有关。
“师父在中央国术馆时,郭长生任教师。师父特别崇拜郭爷。但当时是新式教育,不让磕头拜师。回沧后,他才正式拜郭长生为师,系统学习通臂拳。”李可新说,沧州的老武师都不保守,互相之间经常切磋换艺。师父在国术馆向很多老师求教,会的拳种特别多。而这也影响了李可新。自己虽然是通臂门的,但也常与其他门派的武师们学习交流。
“要看沧州武术,还是应该到民间。”李可新说。至今,他还秉承着沧州武术的传统,依然在义务收徒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