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4日
第03版:03

献县广顺合作社:

规模种棉 科学致富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彭锦帅

近日,在献县广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棉田里,一株株棉花枝叶繁茂,虽烈日烘烤,但依然生机勃勃。一架无人机盘旋在棉田上空,边匀速飞行,边喷洒农药。

“现在,棉花已进入开花结铃盛期,为了防止枝叶疯长与棉铃争营养,我们正在用无人机进行控旺作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广进介绍。

据了解,苏广进自2007年开始在献县张村乡流转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棉花。如今,他在献县张村乡和乐寿镇发展了千亩棉花种植基地。

“这些年,随着种植结构调整,不少农户都种别的作物了,为啥你还坚持种棉花,而且种植的面积还不小?”记者好奇。

“相较于多数作物,棉花对种植环境和气候的适应性更强。棉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耐盐碱、耐干旱,就算夏季雨大,它也不容易涝死。”苏广进说。

苏广进今年46岁,从年轻时,便开始帮着家中种棉花。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种棉效益好,当地兴起了种棉热潮。一户人家种上十几亩地的棉花,年收入两三万元。

但让苏广进觉得遗憾的是,前些年,受黄萎病和棉铃虫的影响,不少棉田出现了减产甚至绝产的情况。随着种植收益下滑,不少农户渐渐地放弃了种棉,转而外出打工挣钱。

即便是棉花生产进入低谷期,苏广进也没有停下种植棉花的脚步。他坚信,棉花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苏广信坚持种棉,引起了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专家的关注。随着和专家建立联系,近几年,他引进了不少棉花新品种,试用了多项增产新技术。

“这两年我们主要种植的是冀丰系列棉花品种。这些品种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选育的,不仅抗病性强、长势好,而且管理简单、用工少,适合规模化种植。它们都是抗虫棉,我们在管理中不需要额外防治棉铃虫。平常,我们注意防治好棉盲蝽等害虫就行。”苏广进说。

深知良种的重要性,今年,合作社又试验种植了20多个棉花新品种,从中寻找表现突出的好品种。

新技术的引入,也让增产成为现实。

通过向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学习,苏广进在几百亩棉田里采用了一膜双沟垄作集雨种植模式。

“一膜双沟垄作集雨模式,是在播种棉花时就进行起垄、播种、覆膜的一次性作业。”苏广进说,原来合作社多是在平地上种棉,对于雨水的利用率有限。而起垄模式,能有效利用春季小于10毫米的无效降雨,让雨水集聚在两垄间,解决春季干旱难保苗的问题。

为了实现棉花种植多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还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引进了棉花机采模式轻简化种植技术,让成熟后的棉田利于机械化采收作业。

“原本我们在每亩地只栽种3000株棉花,引入机采模式密植后,改为每亩地栽种5000株棉花。这样一来,每亩地可多产棉花50公斤至100公斤。”苏广进说。

新品种和新技术,大大增强了苏广进规模化种植棉花的信心。今年,献县广顺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在盐山县流转了2500多亩土地种植棉花。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小规模探索棉花与辣椒、西瓜、花生等作物的间作模式,实现一季双收、增产增收。

“依托新品种和新技术,近几年,我们已转亏为盈,每亩地可收入近千元。接下来,除了管理好献县和盐山县的种植基地,我们还要在沧县、渤海新区黄骅市等地流转土地,扩大棉花种植规模,让这朵‘致富花’也来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苏广进说。

2024-08-04 献县广顺合作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6244.html 1 规模种棉 科学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