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第06版:06

评论

香甜的泥土 厚重的文化

闫兴华

我1989年至1995年在泊头工作,对泊头感情深厚。范凤驰是我的同事,当时在市委办公室负责文字工作,他给我的印象是工作勤奋、文笔好,所以读他的作品感到非常亲切。

首先,读《汇水河》让我回想起泊头这方热土,感到无比激动与豪迈。范凤驰是土生土长的泊头人,小说写的是真真切切的泊头事。我老家在献县,地域上和泊头渊源很深,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也非常相近,一提泊头就感到亲切。特别是我还在泊头工作了7年,调走以后又住了3年,一共有10年的时间。我有着很深的泊头情愫。我热爱泊头,热爱泊头的一草一木,自然更关注泊头的人和事。所以当泊头人写出了反映泊头历史、泊头民俗风情的文学作品,我特别愿意看。拿到《汇水河》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亲切。

其次,读《汇水河》让我又看到了儿时的美好场景,感到无比怀念和温暖。从上小学三年级我就爱读小说,尤其是喜欢读长篇小说,每天都读。那时候,能看到的小说很少,我就去村里有书的人家借,本村的书借完了、读完了,再到外村去借,亲戚借不到就找乡间老先生去借,借还期间要往返好几次,但乐此不疲。像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我都通读过,后来还读了《三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等,白天没有时间读晚上点着豆油灯读。后来《沧州日报》刊发了高海涛的报告文学《那盏灯》,就是写我在油灯下读小说的事。上中学时,我为了读小说,不仅挨过老师的批,还被老师没收过书。

参加工作后,我也尽量每天挤时间读小说,红色经典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读了绝大部分,知名度高的、影响力大的作品也基本都读过,其中贾平凹的16部长篇小说我都读了。身边朋友给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这些年至少读了500部长篇小说。

我把读小说当作一种享受,一有时间就读。既增长知识又修养身心,还能提高工作能力。但《汇水河》这部小说却让我读出了不同味道,它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少有的好小说。作者精雕细刻,详尽地展现了冀东南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尤其有关农事、农村生活的描写,如盖房子,从选址、找房梁、找木头、挑槽等工序无一遗漏。种庄稼也描写得细致入微,还有妇女捋苜蓿拌上糁子蒸拿糕等生活片段,其考据严谨,章法严密,场景再现,生活气息浓郁。

第三,读《汇水河》让我嗅到家乡泥土的味道,无比亲切和香甜。一是这部小说有品位。从创作手法看,有陈忠实《白鹿原》的风格,也是同村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中后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因此说,这是一部向《白鹿原》致敬的作品。《白鹿原》描写的是陕西关中地区白、鹿两个家族的恩仇。贾平凹的作品展现的地域是陕南地区,路遥的作品展现的地域是陕北地区,《汇水河》则描写的是冀东南平原上的人和事,也写了两个家族,但没有激烈的争斗,也没有太大的恩仇,主要写两家在人情世故、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同选择,写两家居家过日子的不同理念。另外,《汇水河》还写了抗日战争、土地改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情况等,内容平和婉转,虽在写作技巧上、反映现实上不及《白鹿原》深刻,但内容要比《白鹿原》更加丰富和细腻。

小说大量地描写了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家乡泥土味,有一种回到老房老院的穿越感。正是这股泥土味和穿越感才让人嗅到了家乡的亲切和香甜,跟儿时老家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和农家生活一模一样。这部书把我带回了少年时代,好多事都是我干过的,而且是亲身经历过的。最近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的电视剧《故乡的泥土》,也是这种类型,写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生活,很接地气,连人名都起得很有乡土气息,如麦穗儿、麦茬儿、麦收儿等。

《汇水河》是一部年代跨度大、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重点人物有3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达200多个,都是真实的、有鲜活血肉的。还有以刘格平、王任重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原型的人物。《汇水河》涵盖了泊头近代史上发生的15个重大事件,如九师学潮、成立第一届交河县委、抢粮事件、倒米运动、军屯惨案、解放交河县城、解放泊镇、扫盲运动、办学高潮等。《汇水河》泊头地域符号鲜明,地方特色产品丰富,写了铸造、火柴、小枣,煎饼等。书里还体现了大运河,写了大运河上的一些故事,可见作者文史功力的深厚。据我了解,作者从198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到现在一直在不间断地读书、写书、编书,这些年共著述、编辑了42本书,总计1000多万字。40多年笔耕不辍,默默耕耘,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另外,读这部小说,还能认识一些生僻字,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其中很多就是过去我们常说但不知怎么写的字,对这些字书中都一一作了注释,这是这部小说的又一个特点,也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文学韵味,更是对方言土语研究的一个大贡献。

2024-12-19 评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0175.html 1 香甜的泥土 厚重的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