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 赵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患者主诉餐后出现持续性腹胀、嗳气等不适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已经进行过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却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很常见,虽不危及生命,但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科普这一常见病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从生理层面来看,胃肠动力障碍是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胃部会规律地蠕动,将食物研磨、混合并逐步排入小肠。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部蠕动速度减慢,食物排空延迟,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气体,引发胀气。此外,内脏高敏感性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关键。这类患者的胃肠道对正常生理刺激的感受阈值降低,即使是少量气体积聚或轻微的胃肠扩张,也会让他们感到明显的腹胀、腹痛。
情绪和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联也不容忽视。在神经内科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状态下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这是因为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脑-肠互动”。不良情绪会影响大脑对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干扰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进而诱发或加重消化不良症状。比如,职场人士在面临重要项目压力时,常常会出现食欲下降、饭后胀气等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多样,饭后胀气是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在进食后不久,就感觉腹部胀满不适,这种胀满感可轻可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活动和睡眠。此外,还可能伴有上腹痛、早饱(进食少量食物即感觉胃部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这些症状反复发作,病程通常超过6个月,且会在饮食不规律、进食刺激性食物或情绪波动时加重。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饮食、情绪的关系等。其次,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腹部超声检查可了解肝胆胰脾等器官的情况;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只有在排除了其他明确病因后,结合典型的症状表现,才能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在治疗方面,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综合管理。调整生活方式是基础,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这有助于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手段。促胃肠动力药可以增强胃部蠕动,加快食物排空,缓解胀气、早饱等症状;抑酸剂适用于伴有上腹痛、反酸等症状的患者,能够减少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消化酶制剂则可以补充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此外,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在必要时可给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以调节情绪,改善胃肠功能。
此病虽然不是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但却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如果您长期被饭后胀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困扰,不要自行判断和用药,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重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